寵物寄生蟲, 寵物寄生蟲問題不可忽視, 相較於看得見的體外寄生蟲,當感染了體內寄生蟲後很難在第一時間就被發現,往往要等到不舒服的症狀開始出現了,才會被主人發現而前往就醫,有時甚至會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間。
香港常見的體內寄生蟲有那些呢?
心絲蟲
心絲蟲在香港是一種值得關注的狗隻寄生蟲疾病,學名為犬心絲蟲。成蟲寄生在心血管和肺血管中,可長達30厘米。嚴重曾發現狗隻體內可有多達250條寄生蟲。這種疾病可引致狗隻死亡,而且治療方法並不簡單。因此,狗主應採取簡單的預防措施,防止疾病發生。
絛蟲
藉由跳蚤傳播,當狗狗和貓貓被跳蚤叮咬後覺得搔癢難耐,忍不住開始舔咬皮膚,無意間就會吃入跳蚤,而這些跳蚤很有可能都會含絛蟲幼蟲。絛蟲由數節至數百節的節片組成,體型就像列車一節一節的,每一節中含有蟲卵,當發育成熟後這些節片就會脫落,隨著糞便排出體外。當家中沙發、床、便盆等地方出現了許多謎樣的白芝麻,不要懷疑,那非常有可能就是絛蟲的身體「殘骸」。
蛔蟲
蛔蟲在狗隻體內很常見,尤其是幼犬。狗狗蛔蟲是很值得關注的寄生蟲,因為這種寄生蟲可引致幼犬嚴重疾病甚至死亡,而且亦可傳染人類。蛔蟲是一種體型較大的白蟲,最長可達10厘米。(留心:蛔蟲與貓身上的原生寄生蟲弓形蟲並不相同)
弓形蟲
弓形蟲為細胞內寄生的原蟲,貓科動物為最終宿主,但會傳染予人類。大部份的貓及中間宿主於感染弓形蟲後多無臨床症狀,症狀則視所受影響的器官而定。在人類,少部分病患會出現症狀,常見的有局部淋巴結腫大,偶見發燒、肌肉酸痛、及肝脾腫大。懷孕婦女於懷孕期間初次感染者,可能會傳染給胎兒,但懷孕前即被感染者,只有當免疫力低下時才會傳染給胎兒。
你知道嗎?心絲蟲造成的傷害往往已無法修復,即使治癒了,有可能會需要終身服用心臟病的藥物。不僅僅是心絲蟲,絛蟲、蛔蟲、鉤蟲、鞭蟲這些腸道寄生蟲都會造成身體嚴重的傷害,甚至會有生命危險。
我的寵物都不出門,是不是就不用擔心了?
許多人認為,自己家的小貓小狗從來都不出門,也不會和其他小貓小狗接觸,所以體內一定是沒有寄生蟲的。其實,由於動物有在地上倒卧、舔舐自己身體的習慣,患上體內寄生蟲病是不可避免的——即使是從不出門的寵物也會患上寄生蟲病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從戶外寵物排泄物,或者草坪,公共廁所,尤其是下過雨的街道雨水中,帶回的蟲卵可能粘在鞋底身上,而帶入家中,狗狗啃或者舔鞋子,都可能使其感染。
怎麼感染和驅蟲時間?
寄生感染途徑
狗狗自從出生之後會因進食、舔毛、舔地面等被寄生蟲寄生。有的體內寄生蟲可經胎盤感染,而寄生在狗狗體內。主要表現為腹瀉與便秘交替,幼犬的糞便稀帶黏液。
驅蟲時間
幼犬斷奶兩個月大時採用驅蟲應與第一次接種疫苗同步進行。之後根據體檢、糞便檢查和狗狗的體質,決定驅蟲的時間。定期為狗狗驅蟲是預防寄生蟲感染的有效方法。驅蟲藥與疫苗不同,驅蟲效果只能維持一段時間。所以,即使是成年犬也要至少每年進行兩次定期驅蟲,氣候常年濕熱的地區甚至每一至兩個月進行一次,才能從根本上預防體內寄生蟲疾病。
寵物平時的糞便里並沒有蟲子,甚至是驅蟲後仍未見寵物排出寄生蟲,是不是就說明寵物體內沒有蟲子呢?其實不是,寄生蟲可能並未發育到成蟲,或者以蟲卵的形式四處傳播。所以「沒看到」 ≠「沒有」。絕對不可以因為從未在糞便中見到寄生蟲就不進行定期驅蟲。驅蟲和疫苗同樣重要!驅蟲多數時候像疫苗一樣,是預防性的——等出現了症狀一切就太晚了!要知道,寄生蟲引發的腸梗阻需要做手術才可得以整復,貧血和腹瀉會引發很多致命的併發症,所以無論對寵物還是對家人,定期進行預防性驅蟲才是負責任的做法。記著任何預防性措施都記得在使用時詢問一下你的獸醫。
漁護處資料:香港常見的狗隻寄生蟲
相關文章: 又出現跳蚤和蜱蟲你要點?